寻常巷弄里总是深藏惊喜,正如吴氏民居之于海口金花村四巷。
吴氏民居并非一个考究的名字,而是因为投工出资建设的主人姓吴,人们便以主人姓氏为这座私家宅邸冠名。
吴氏民居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的金花村四巷6号,占地约900平方米,格局端庄,气势不凡,是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从海瑞故居后方的小路行进,穿过交错相闻的巷弄,步行约五六百米,这座老宅便赫然出现在眼前。
这座始建于1910年的老宅,静静坐落于巷子深处,历经百年沧桑仍然伫立,在周边一众现代小楼的映衬下,如一个饱经风霜的睿智老人,轻轻诉说一段传奇的故事。
建筑颇具西洋风情
停驻在吴氏民居前,只需望上一眼,便可感受到这座宅邸的独特气质。宅邸门口设置砖石砌成的拱形大门,白漆涂抹,平乡县,历经岁月,略显斑驳。这道门建筑风格中西合璧,一方面颇具西洋风情,柱子的柱干皆为长方体,且柱头和柱座皆刻有巴洛克风格的浮雕。另一方面,这道拱形大门又具有传统琼北民居的中式特色,顶部建有曲线形的女儿墙和翠色宝瓶栏杆。女儿墙墙面有中式灰塑浮雕,正中部分为“吴宅”二字,宣示了宅邸归属和主人姓氏,周边则刻有修竹、金瓜、莲藕和葡萄等纹样,并有仙鹤、松树、喜鹊、花鹿和祥云组成的动景。女儿墙和宝瓶栏杆后面则是中式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纹瓦顶。
吴氏民居大门女儿墙上的精美浮雕。
据中元国际(海南)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王振健介绍,这些浮雕花纹雕工精湛,纹样精美,寓意祥瑞,其中金瓜则是南瓜,寓意男丁兴旺,葡萄象征多子多福,仙鹤、松树和花鹿等纹样则代表了长寿吉祥,所有纹样反映了屋主祈求福寿、吉祥、富贵、平安和子孙兴旺的美好心愿。
走入吴氏民居,可以发现拱券门背面由三道拱券门组成,中间宽两头窄,同样配有女儿墙、宝瓶栏杆,并镌刻精美浮雕,不同的是女儿墙浮雕两侧还刻有“福”“寿”两个大字。
吴氏民居墙上的南瓜灰塑图案。张王明 摄
整体而言,整座宅邸为三进四合院式土木结构建筑,由拱形大门、前殿、正殿和东西廊庑组成。如多数海南传统民居一般,主要采用“一明二暗”的三开间房屋布局。前殿和正殿所对应的房屋皆是三开间,中间门较大,引入较多光线,作为公共空间,两侧房间门窗较小,光线较暗,作为卧室。
其中,前殿面阔3开间16米,进深12米;正殿面阔3开间15米,进深13米;东西廊庑均为面阔3开间33米,进深4.5米。三者皆为抬梁结构,并建有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。
王振健认为,宅邸中诸多细节都反映出当时工匠的独具匠心和主人家的雄厚财力,比如内院铺设刻有精细花瓣纹样的硬质石板地面,东西廊庑前皆设置排水渠,房子屋面出檐,并安装了精美的镂空木雕格窗。这些设计不仅精美大方,且十分实用,能够适应琼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的气候,让房屋免遭积水之虞,并能散热消暑,让主人家感到阵阵清凉。
“屋子门窗处还留着西式的圆拱线条,这在琼北民居中较为少见,显示出主人受到一定西方文化影响。综合整体布局和细节设置,可以推测,房屋的建设理念在当时而言十分先进。”王振健说。
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吴氏民居主体建筑布局合理,坐东向西,规模庞大,古朴典雅,是我省现存不多的典型清末建设。
宅邸主人经历传奇
如今,这所宅邸虽已被林立的现代化小楼所包围,但其规模之盛,气质之特,在一众楼宇间仍显得十分抢眼。关于宅邸的建设故事,在喧闹的金花村四巷中,也被老街坊们视为一番传奇,交口谈论。
相传吴氏民居的创建者姓吴,名家骥,是金花村人,其起家经历颇为传奇。